企業信貸業務“信用風險評估”的一般方法及其薄弱環節!
2021-11-06 21:03:41
企業信貸業務“信用風險評估”的一般方法及其薄弱環節!
2021-11-06 21:03:41
商業銀行對貸款企業授信業務的風險控制,包括風險的識別、計量、決策以及監控,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管理的基礎環節。一般來講,貸款企業授信項目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合規風險和操作風險。這些也是商業銀行信貸經營需要重點防范的幾類風險。合規風險往往通過信用風險造成銀行損失,操作風險則一般通過合規風險和信用風險對銀行造成損失。操作風險是指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控制設施、人員、系統以及外部事件造成銀行損失的風險,即由于員工疏忽或有意誤導造成銀行損失的風險。復核是商業銀行防范操作風險的基本手段。合規風險是指因未能遵守法律法規、監管要求、規則和準則,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監管處罰、重大財物損失或聲譽損失的風險。
企業信貸業務面臨的合規風險主要包括三種來源:
一、授信項目不合規,即項目是否完成相關審批手續;
二、受信主體不合規,即授信申請人是否有借款資格;
三、授信行為不合規,即授信行為是否符合監管要求。
商業銀行要防范合規性風險,審查人員應當嚴格審查項目的相關批文、授信對象的營業執照及董事會決議等,并嚴格按照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信用風險是指銀行交易對手不能或不愿履約造成銀行損失的風險。綜上,信用風險是目前商業信貸經營面臨的最重要的風險類型,本文將重點分析商業銀行企業信貸業務中關于信用風險評估的一般方法。
企業信貸辦理業務的信用風險評估概述
信用風險,指授信對象是否有能力和意愿按期足額履行授信合同義務的不確定性。風險評估,旨在為有效的風險決策提供基于證據的信息和分析,是商業銀行在前期審查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項目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發生概率和控制程度進行評估,進而預測授信對象能否按期足額償還貸款的過程。風險評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認識風險及其對目標的潛在影響;為決策者提供相關信息,以利于風險應對策略的正確選擇;識別導致風險的主要因素,以及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幫助確定風險是否可接受;風險應對策略和優先順序的選擇;選擇最適合的風險應對策略,將風險的不利影響控制在刻意接受的水平。風險評估提供了一種結構化的過程以識別評估對象如何受各類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并從后果和可能性兩個方面來進行風險分析,然后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應對。商業銀行針對貸款企業授信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主要試圖回答以下基本問題:“發生什么?為什么發生?后果是什么?這些后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存在一些可以減輕風險后果或者降低風險可能性的因素?風險等級是否可容許或可接受?是否要求進一步的應對?”風險識別、風險計量構成風險評估的一個完整過程,并內嵌在風險控制過程中,與其他風險管理活動互相融合并互相推動。
(一)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商業銀行發現、列舉和描述貸款企業授信項目相關風險因素的過程。風險識別的目的是確定可能影響授信安全回收目標得以實現的事件或情況,包括對風險來源、風險事件及其原因和潛在后果的識別。風險識別的方法有多種,如基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專家團隊結構化的分析、以及基于危險和可操作性分析的歸納推理技術等。風險識別應努力做到充分識別,即能夠識別影響授信安全的所有風險因素,只有全面識別風險,才能有針對性地控制風險。沒有意識到從而也就不予防范的風險是最大的風險。
(二)風險計量
風險計量,指商業銀行發現風險因素后,對貸款企業授信項目各風險因素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發生后帶來的后果進行量化分析。對貸款企業授信項目風險評估而言,這里的后果指授信對象不能或不愿按期足量履行授信合同義務。風險計量為風決定風險是否需要應對以及最適當的應對策略和方法提供決策支持。風險分析需要考慮導致風險的原因和風險源、風險事件的正面和負面的后果及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后果和可能性的因素、不同風險及其風險源的相互關系以及風險的其它特性,還要考慮控制措施是否有效?,F代風險管理的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實現風險計量的精細化管理。
(三)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是基于風險識別和計量過程中所獲得的對風險因素的認識,對授信項目進行“做”、“怎樣做”或“不做”的決策。風險決策要考慮將風險評估(識別和計量)的結果與銀行的信貸政策相比較,或者在各種風險的分析結果之間進行比較,確定風險的等級。風險決策還要考慮承擔風險的成本與收益以及實施應對措施的成本與收益,并據此區分為不同容忍度的風險。如不論授信項目帶來多大的收益,合規性風險都是無法承受的,一般需要無選擇地規避;而一些市場和經營風險,則可以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和處置成本有針對性地應對。
商業銀行企業信用貸款業務現行風險評估的基本做法
授信項目風險評估,國內外銀行界和學術界都有一些比較系統的方法,如所謂的3C 法、5C法和CAMEL法等。這些方法從不同角度和側重點對授信對象的還款意愿和還款能力進行評估,但大多數側重于定性分析,極少量化分析。信貸實務中,商業銀行可以主要從行業、客戶、財務、法律等維度進行審查,總得來說,可以用“符合政策、身份合法、架構清晰、
財務優良、用途合理、擔保有效”來概括??陀^地講,如何進行授信項目風險評估,每個授信審查人員都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其中對比和推理是授信審查的基本方法;在授信審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分析方法:
1、授信合規性分析:收集國家產業政策、銀行授信政策、行業政策及外部監管部門相關規定等信息。
2、行業分析:指標分析法、周期性分析法、壟斷競爭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等。
3、核心競爭力分析:SWOT分析法、行業參數比較分析法。
4、財務分析方法:趨勢分析法、結構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綜合分析(杜邦分析)等。
現行風險評估方法存在的薄弱環節
上述目前通行風險評估做法基本上考慮到了授信項目的方方面面,其薄弱之處在于:
(一)注重評估貸款企業客戶業績,疏于分析業績背后的驅動因素
研究歷史,是為了理解現實并預測未來。商業銀行對貸款企業客戶業績的研究不謂不全,但往往疏于分析貸款企業客戶業績的驅動因素,因而難以用來預測未來。這里所謂的驅動因素,正面的就是核心競爭力,負面的就是風險因素。風險因素的識別是風險評估的基礎。例如,我們經常很準確地描述了企業的現狀,但對于企業何以這樣,以及將來會怎么樣,經常缺乏深入分析,因而對科學決策就難以有益。
(二)注重識別風險因素,卻疏于計量風險因素對貸款企業的影響程度
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隨著各種內外因素的變化而呈波動狀態。目前,通行的做法在識別出各種風險因素后,往往不再分析風險因素對貸款企業還款能力的影響,對風險因素最不利的波動幅度及由此帶來的最大損失絕對額缺乏量化分析,一般僅憑借經驗判斷。經驗是個體包括個別群體的感性認識,經驗判斷得出的結果可信度不高。
(三)注重識別風險因素,卻疏于測算風險因素發揮作用的概率
一般來說,如果完全是小概率事件,應不構成對授信風險實質性的影響。如果風險因素的影響是輕微后果,但為高概率,也應在風險評估時給予高度重視,因為頻繁而輕微的風險因素可能具有很大的累積或長期效應。在通常的授信審查中,我們往往會羅列很多風險因素,但并沒有接著對這些因素會在多大程度上發生而進行預測。這樣的審查或決策往往不能讓人接受。
(四)注重識別風險因素,卻疏于確定主要的風險因素
在某些情況下,風險可能是一系列事件迭加產生的結果,或者由一些難以識別的特定風險因素所誘發。在這種情況下,應重點分析評估對象的主要風險因素和薄弱環節。所謂主要的風險因素就是所有風險因素中處于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風險因素對授信安全的影響程度、發生的概率、風險的可控程度來衡量各風險因素的風險水平,通過對各風險因素的排序來區分風險的輕重緩急,抓住授信的核心風險因素。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人傷風會感冒。在這個事件中,人的身體素質(抵抗力)是內因,傷風是外因。如果是一個健康的人,抵抗力很強,即使受了風寒也不一定會感冒(影響程度小,概率低),這時,感冒的主要風險因素是人(抵抗力),傷風是次要因素。具體到企業貸款,授信各風險因素又是動態變化的,同時也相互影響甚至轉化,商業銀行應從動態的角度了解風險因素變化趨勢,識別風險的主次關系。上例中,這個人如果就是個病人(抵抗力差),傷風就變成了主要風險因素。
(五)注重識別風險因素,卻疏于對還款來源和還款能力測算
還款能力,或者說承貸能力,是授信業務可行與否的核心評價指標,缺乏還款能力測算,就無法做出“貸多少”、“貸多長期限”的科學決策。目前通行的授信審查做法對授信金額的合理性研究,一般注重研究授信需求的合理性,但疏于預測還款能力。企業有授信需求并不代表有能力償還該授信。授信會增加企業財務費用,提高經營成本,應對授信發放后的企業還款能力進行分析和測算。
現行企業信貸風險評估做法的根源
(一)思維習慣
相比于定量思維,中國人往往更習慣于定性思維,這種思維習慣反映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就形成了以經驗判斷為主的風險評估方法,從而忽視了對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發生概率及借款人還款能力的定量測算。
(二)技術手段
風險管理技術和手段不夠先進,對風險評估的技術支持不足。近年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技術雖然有了較大提升,但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在數據基礎、IT 系統、計量技術、管理工具等風險管理技術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使得我們對寶貴的歷史數據沒有達到完全的共享、傳承和歸納整理。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商業銀行已經在智能化信貸風控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三)專業技能
商業銀行信貸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素質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銀行授信人員變動快,新人多,授信評估經驗不足;另一方面,少部分授信人員風險評估能力有所欠缺,相關培訓往往注重政策制度、行業分析、熱點問題等知識性內容,而有針對性地傳授授信決策方法論、提高風險評估能力的培訓較少。
(四)信用環境
客觀地講,目前我國信用環境上存在多種不利于我們準確判斷客戶風險狀況和前景的因素,如困擾我們多年的假報表、多套報表問題。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被認為信用缺失現象嚴重。但隨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大力建設和不斷健全,社會信用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這有利于銀行更好地評估貸款企業的信用風險。在社會信用環境改善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經營的外部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有利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實踐和企業信貸資產質量的提升。
熱點推薦 近期熱度較高的項目
相關資料 快速了解項目資訊
服務標簽 快速查看熱門服務